南昌汉代海昏侯国考古遗址发掘出土的青铜火锅文物,上部为敛口、深圆腹的容器,器底一中空的筒形炉腔连接圆形盘盘有一流,从高足间伸出,流口有沿。走进海昏侯考古第一人杨军教授说:“出土时温鼎内有板栗等残留物、盘内有炭火痕迹,具有实际使用功能。属温食器,功能类似于如今的火锅,也进一步证实了早在2100年前的西汉时期江西人就开始吃火锅了。”
古人把调味品称为“染”。《吕氏春秋》记载,“染,鼓酱也”。染炉构造分为三个部分,主体为镂空炭炉,下部为方形托盘,炉上置一可活动的耳杯。其形制多小巧,是炊器与盛食器的组合之器,耳杯盛食,炉身置炭,浅盘承灰。当炭火温热耳杯中调料后,可将肉食染味食用,类似如今火锅必蘸调料的吃法。
返回顶部